孩子不停地眨眼睛;
不断地晃动自己的脑袋;
不停地转圈;
不断地摆弄自己的手指;
不断地看旋转的物品;
重复问同一个问题;
按照固定的顺序摆放物品;
只穿同一件衣服;
只吃同一种食物;
回家只能走同一条路,换一条路就会大叫;
如厕只用坐便器,蹲便器就接受不了;
下车必须自己关车门,别人关就不行;
……
您的孩子是否也有这些情况?
上述种种都是自闭症孩子刻板行为的表现,而且一旦违背了孩子刻板行为的意愿,他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行为问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刻板行为及其干预方法。
刻板行为,是一种重复的、固定的、无明确意义的某种行为。
通常,这种行为被打断时,会引发孩子强烈的情绪问题,和对身边人强烈的情感冲突。
按照刻板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刻板行为分为以下几种:
比如反复甩手、反复玩手指、反复摇晃身体、打头自伤等肢体动作的刻板。
此类刻板行为最为简单。
比如,积木必须搭成一条线,数数必须从1到10不能从中打断,讲故事只讲同一个,必须沿着同一路径回家等。
此类刻板行为具有一定的思维秩序性。
简单的如重复同样一句话(有自言自语的性质),唱同一首歌;复杂的如只能表达打开,什么都是打开,拿起苹果叫打开,画画也叫打开。
此类刻板行为表现为不能灵活运用语言,句子组织能力弱。
比如,比赛只允许自己赢,不能接受其他结果;或者,肯德基必须吃鸡块,没有的话就会崩溃;或者,游戏玩熟练之后,拒绝更改任何规则。
提示:
1岁以内的婴儿或多或少都会有简单重复的刻板动作, 但随着年龄增长及能力提升,刻板行为通常都会消失。
在2岁以上自闭症及发育迟缓儿童中,更容易伴有刻板行为。其中,又以自闭症谱系儿童居多。
在自闭症谱系儿童中,按照智能的由低到高,其刻板行为依次表现为:刻板动作、刻板思维、刻板语言、刻板规则等。
对于刻板行为来说,其本质原因是大脑神经本身的损害,具体原因不明。从实用角度来说,可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般发生在没事情做的无聊时候。
如果儿童全身心参与其他项目,一般较少发生刻板行为。
做某些刻板动作时可以带来感官上的快感,于是,这些行为就被孩子自己强化了。
有些刻板行为不是被孩子自身强化,而是被他人强化。
比如,一打头,孩子就能得到家长关注(被打骂也是一种关注),或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别人给自己东西也是一种关注),那么这种刻板行为就会被他人强化。
智能障碍刻板行为是一种低级心理发展功能,很多4、5岁的儿童,心智能力可能还停留在1岁,所以很多刻板行为就保留下来。
长期看来,只有发展智能,才能从本质上克服刻板行为。
否则,一个刻板行为消除了,如果智能得不到有效提升,还会有其他刻板行为发生替代。
当孩子在机构时,康教师会着重改善孩子的刻板行为,但孩子还是在家的时间多,那就要我们家长掌握一些刻板行为的干预方法,帮助孩子更好的康复,更快乐的成长。
当孩子一个人独处或者无聊的时候,他会用自己的刻板行为来打发时间,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刻板行为。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运用结构化的日程表,规划好孩子一整天的时间,让孩子在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情,以此来填充孩子的空余时间,减少刻板行为的出现。
当孩子出现刻板行为时,家长应该立刻介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要让他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越陷越深。
例如孩子不停地摆手,我们可以教他玩手指游戏或者玩橡皮泥,总之用有意义的活动替代无意义的刻板行为。
每学习一个新事物,一定要给孩子泛化,避免孩子出现刻板行为。
例如我们用卡片学习猫,就要带孩子去看真正的猫,不同颜色的猫,让孩子听猫的叫声,摸摸猫的身体。
让孩子多感官一起参与,对猫形成一个更立体的印象。这样孩子对猫的认识就不会刻板地停留在卡片上了。
其实孩子出现很多刻板行为,追根究底还是孩子自身能力的缺陷,能力一旦提上来,孩子很多的刻板行为也会随之消失。
例如孩子一直走同一条路线,但是当父母带孩子走很多不同的路回家之后,孩子也能慢慢改变这个刻板形式。
再比如孩子总是问同一个问题,重复同一句话,但是当孩子能力上来,能够真正理解他们问题的意思,就不会再重复问了。
自闭孩子刻板行为有些是可以改变的,而有些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加以利用。
比如有些小朋友喜欢把家里的物品都按固定的顺序摆起来,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整理能力。
总之,刻板行为需家长细心观察,尽早发现,尽早干预,专业的指导和训练才能更好促进孩子更好发育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