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物”应该从“直接性强化物”慢慢过渡到“间接性强化物”,最后转变为孩子本身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化为学习动力。
“直接性强化物”包括食物、孩子喜欢的玩具等,“间接性强化物”包括精神强化物,如大人的语言(哇,你真棒!)、动作(竖起的大拇指)、表情上(笑容)的赞扬和肯定等,这个要靠我们平时多去寻找和发现。
因为每个孩子不同,接受力、理解力、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在选择强化物方面也会有所差异。我们在挑选强化物的时候应该选择孩子喜欢的,比如在选择精神强化时,就要选择孩子理解的,能接受的强化方式。
当孩子表现出好的行为,我们要及时对这种行为进行肯定并强化,这样强化的效果会更好,孩子会更加容易接受,使孩子慢慢明白其中的原因,以后会更努力,做得更好。
这就需要平时家长们多注意观察,比如孩子在我们没有特意教的时候突然表现很好,那么这时我们应该放下手上的事,对孩子进行及时强化。
很多家长会说,孩子有时候会无意识叫妈妈、爸爸,但是想要他们叫的时候又不肯开口,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不妨思考一下,我们有没有在这种无意识情况下进行及时强化,比如摸摸孩子头,给予孩子口头赞扬等,表达对孩子的肯定呢?
比如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是肯定的,那么其他人也应该是肯定的,这样才不会使孩子产生误解。
因此,当在正性强化物中具体使用强化物时,要向孩子说明所强化的是哪个行为,要在该行为出现时立即给予强化,每次强化只给少量强化物,并应同时给予社会性强化。
当所期望的目标行为逐渐建立后,则应逐渐减少可见的强化物,而以社会性强化物继续维持这个目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