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慧灵的三大就业项目:保洁、便利店、水站。
如果把孩子送去大龄机构,他不仅能在机构享受社区化的生活,还能够在就业辅导员的支持下实现就业,提升能力的同时有一份收入,还能借着工作机会和社区居民融合互动,对家长和孩子来说,是不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清洁工、便利店员工、送水工,就是三个可以和社区产生深入链接的岗位。
陕西的大龄服务机构慧灵,就同时为包括自闭症在内的心智障碍青年提供这三个岗位,最早开设的保洁队已经运转十多年,目前有20多名心青年就业;便利店有7名,负责门迎、理货、收银、送货等工作;这两年新开设的水站则从一家店扩大到三家,为小区周边的居民、商户送水,员工也有十几名,包括自闭症孩子。
很多机构和家长都有过创业的经历和想法,但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风险极大,尤其是家长创业,往往以亏损失败收场,陕西慧灵怎样做到就业项目从零起步越做越大的?今天,我们采访到了陕西慧灵总干事蔡景华老师,以及就业辅导员崔明明、赵志斌老师聊一聊,他们如何支持我们的孩子走上工作岗位的?
自闭症孩子怎样提升就业几率?是不是一定要就业?就业的意义又为了什么?三位老师的回答也许能够给家长带来全新的思考视角——如果工作不是必须的,那必须的又是什么?
创业不能单打独斗
不是北京,不是上海,也不是广州,大西北的陕西慧灵能够同时运营三个就业项目,且每个项目都达到了比较稳定的状态,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而且,慧灵也能做就业,本身就打破了很多家长对这家老牌托养机构的认知。
我们先来看看保洁队、便利店和水站都是怎么开起来的?
陕西慧灵的就业探索始于2009年,最早成立的是保洁队,很传统的工种,容易做。
“一开始政府就给了支持,残联把一栋服务大楼的保洁工作交给了我们,一共十层。”就业辅导员赵志斌说。
此后,2012年至2015年,陕西慧灵开始涉足支持性就业服务,成立了就业中心,当时大家干劲十足,帮心青年链接了便利店、酒店、洗车行等工作,期待他们能够走进企业独立就业。
“做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发现,很多学员被辞退回来了。”赵志斌说,“这其中有学员能力达不到企业要求的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学员工作安置好了,但慧灵这边由于就业支持的人力成本太高,没办法一对一支持,学员自然在企业待不长久。就这样,发现独立就业太难,我们又‘退’回去,开始做庇护性就业。”
陕西慧灵清洁队的小伙子们,都很阳光。
赵志斌觉得,庇护性就业是更适合心青年的就业模式,在有支持、有陪伴的环境下,他们工作的意愿更高,心情更好。
2019年,陕西慧灵公益超市在莲湖区开业,投资20多万,这也是多方支持合作的成果。
当时陕西慧灵所在的西安市莲湖区残联有一个创业孵化基地,捕捉到这个信息,蔡景华通过跟残联沟通,获得了场地的免费使用权。但开便利店光有场地还不够,大家想到,西安当地有一家名叫“芈图”的便利店品牌,该品牌老板跟陕西慧灵有交集,可以为超市运营提供收银系统支持、产品售后支持和供应链支持。
就这样,陕西慧灵提供就业服务,莲湖区残联提供场地,芈图便利店提供技术支持,三家合作,便利店的品质和发展有了保障。
“这几年经营下来,虽然便利店的员工都是特殊群体,但我们的经营场所就是一个正常化的、面向社会开放的便利店,所有商品的定价和品质都是符合行业要求的,我们的利润、给心青年的薪资也都符合同工同酬的标准。”就业辅导员崔明明介绍,通常,便利店的毛利润在20%左右,每月除了拿出10%作为回本,剩下的就作为员工工资,根据员工工作岗位和时长来发放,多则上千元,少则几百。
水站是疫情后开始做的,由中建二局三公司西北分公司等爱心单位援助,现在已经发展到三个送水点,通过设置店长、客服、送水工等岗位,支持心青年在熟悉的社区配送桶装水。
分析这三个就业项目,我们至少能发现一个相同点,每个项目的运转都离不开政府部门和爱心单位的支持,可见,想要创业绝不能单打独斗,家长和机构要充分盘活自己手里的资源,多方合作,成功率会极大提升。这也引出另外一个话题,机构/家长如何开掘资源、维护资源为自身赋能。
“便利店是多方投资,慧灵免交加盟费、管理费,前期还给我们铺了几万块钱的货。水站是中建二局给的支持,这个单位很早就在帮扶慧灵,一直在想能不能找到新的支持点,刚好跟我们做水站的想法不谋而合。”蔡景华说,这些企业都在慧灵做志愿服务多年,了解和信任慧灵。此前的支持更多是单方面地给资金、物资,现在双方都在转变观念,更多地思考,怎样通过合作帮助心青年成长,偏向于互动式的、合作式的支持,成效更好。
心青年给客户送水,这位学员是水站最年轻的伙伴,从调皮捣蛋到中心附近两公里之内的大部分客户现在可以自己独立送达。基本去过的地方,都能记住。
心青年也开始对工作挑三拣四了?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陕西慧灵能开发出这么多岗位,某种程度上也是被“逼”出来的。
这三个就业岗位里,传统的清洁工其实收入更高,但为什么还要开便利店和水站?因为一部分心青年并不喜欢这份工作,甚至有点看不上这个工作,崔明明叫这样的心青年为“新生代心青年”。
得益于融合教育的发展,心青年进入普校融合已经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一部分能力好的孩子在九年义务教育结束之后还能进入职高学习,这大大提升了心青年的认知,他们学习的职业技能也比以前要多。从学校毕业后,他们对职业的选择也发生了变化,有人开始向往像白领那样在写字楼上班,或者从事互联网方面的工作。
这就倒逼就业辅导员要开发出更丰富的岗位供心青年选择,也能开发出心青年的更多就业潜力。
在崔明明看来,由于我国残障群体的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心青年教育时间的延长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伴随着阵痛。
就业辅导员崔明明老师给心青年讲授超市理货的技巧
“一些心青年从普校毕业后不再愿意做一些比较‘低端’的工作,但高端的又做不了,我接过一个服务对象,学了四年烘焙,我们给他链接了一家烘焙店,去了之后发现他连蛋都不会打。”崔明明说。
除了对工作的理想化,崔明明还发现心青年和家长的一个心理——希望外界对残障孩子提供无限的包容。“他们在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更多得到的是别人的照顾和包容,从学校出来以后,仍旧抱着这种‘别人必须无条件接纳我’的心态找工作,很少去想这份工作能不能干好,其实社会是很残酷的。”他说,他一直在告诉家长一个理念,不管干什么,要想成功,最无可避免的就是要经历失败,家长要做好碰壁的心理准备。
陕西慧灵的就业探索也是从失败中一步步走出来的。读者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慧灵的就业项目会是清洁工、便利店员工、送水工这三项?
据介绍,在前期做职业样本探索时,慧灵带着心青年尝试了非常多工种,客房清洁、洗车、便利店、烘焙等等,这期间,一大批岗位被筛掉了。
比如客房清洁,一般客人下午2点可以入住,中午12点要退房,这中间的两三个小时,就是留给保洁员的打扫时间。有的酒店,一名保洁员要在几个小时里收拾出15间房子,这个工作强度心青年很难胜任。
再比如洗车,因为行业内卷,洗车行业的隐形服务特别多,在洗车的同时还要给车打蜡、换机油、加玻璃水,有的还需要挪车,心青年也是难以胜任的。
“探索下来,我们还是坚持了一个原则——心青年就业必须坚持‘简单、易操作、重复性高’这个原则,也就有了现在这三个就业项目。”崔明明说。
作为就业辅导员,他们要做的更多是岗位拆分和支持。比如便利店,普通员工通常既会收银又会理货,还可以当门迎,但心青年就业则需要把这些岗位拆分,专人专责,做自己最擅长的即可。
这需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员的特点和兴趣,专业的职前评估不可少,岗位适应中的支持也得跟上,这很考验就业辅导员的水平。
心青年在超市理货
还以便利店为例,店里雇佣了三位自闭症青年,因为刻板,他们理货做得特别好,排序几乎不会出错。快消品的日期排查也是工作内容,像面包、牛奶这种易过期的食品,就业辅导员利用自闭症孩子记忆力好的特点,会专门安排他们做这项工作。
水站也有自闭症孩子,就业辅导员不会给他们安排流程繁琐、沟通信息复杂的工作,哪里送水不太需要和人交接,知道水放到哪里,在哪里收水票就行。这些都会在学员的个案评估中体现出来,以方便进行岗位匹配,避免因为工作给心青年带来情绪上的感波。
常年处于工作状态的心青年,的确不一样
根据小编的采访经验总结,常年稳定工作的自闭症孩子,的确跟不工作的孩子有较大的区别,工作的孩子胆子通常更大,更敢于说话、做事,自信心更强,工作带来的沟通能力的提升、社会适应性的增强更明显。
以慧灵水站为例,水站就嵌在慧灵日间中心的场地里,客户从零开始积累,刚开始一个月也就送100来桶水,现在已经发展到每月500桶。
水站的心青年会利用智能手机查找目的地和送水路线,对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搬运桶装水不算吃力,这份工作真正困难的是与客户沟通。
水站有个男孩儿,最开始送水时常常把水放在人家门口就逃跑似的溜走了,回来老师一问“水票拿了吗?”他才不得不跑回去拿,拿完又马上跑了。
送水的自闭症孩子
有一个35岁的自闭症青年,水站开业就来工作了。刚开始送水不懂变通,有次送过去,客户不在,便一直站在门口等。
“这个客户离我们很近,结果学员俩小时都没回来。担心他的安全,我跑过去找他,看他就站在那儿,问他为什么不向我们求助,他说问了你们,这门不还是关着吗?”这让赵志斌啼笑皆非,他给这个学员算了一笔账:“你如果一直在这里等着,别人今天送了5桶水,但你一桶水都没送出去。”
相比具体工作上的不得当,更棘手的是自闭症青年的情绪管理问题。“他可能突然想起来一个不太好的经历和回忆,就会有喊叫哭闹的情况。或者别人说他不好,会心里很委屈。自闭症孩子的情绪很难处理,因为你搞不清楚缘由。”赵志斌说,即便如此,努力让他们找到合适的位置融入社会,仍然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在水站里,轻度的心青年独立送水完全没有问题,中度的孩子则视当时的情绪状态而定,重度的心青年虽然独立送水比较困难,但是和别人搭伴帮忙,也能够做到。
目前,水站没有接到过客户投诉,相反,还很受老百姓欢迎。“慧灵的各大日间中心都位于社区,我们想给这些孩子提供一个全新的体验生活的方式,让他们参与到社区里面去,不要让别人以为,他们只能在房间里做做手工,他们是可以送水的,可以和人沟通互动的,这跟社区居民此前的固有印象形成了一种很大的反差感。”
水站工作的心青年,电脑也会用了。
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最重要的肯定不是为了挣钱,家长们也没指望自闭症孩子能通过工作实现自力更生。
对慧灵来说,无论是最早的保洁,还是现在的水站,慧灵一直想践行的都是社区化的服务模式。
就像水站,它所属的社区与心青年此前虽有连结,但更多限于活动层面的互动,限于社区居民对心青年的理解和包容,其中难免蕴含着一些不平等,普通人对弱势群体的俯视意味。
但送水就可以成为一个拉近平等的渠道,大家对彼此有了更多认识和了解,情感与交集如水一般流动了起来。在工作过程中,心青年树立了良好的时间观念,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一次又一次地送水让他们更加有自信地融入社会,通过服务他人收获了自身价值,这与慧灵的发展理念是契合的。
对孩子自己呢?大部分心青年可能无法直接地表述工作带来的变化和满足,在蔡景华看来,心青年工作之后,脑筋变得更灵光了,应变能力更强了,身上的社会味儿出来了。
有的心青年在给企业领导送水时,领导会把桌子上的小零食给他吃,作为回报,心青年会帮忙把客户的垃圾带走。
雨后打扫,很辛苦,但是很光荣。
有的心青年想偷个懒,周末休息不给客户送水,送水时学会了跟客户说:“能不能今天多给你送一桶水,礼拜六不送。”客户听后可能会愣一下,但大部分也能理解和接受。
还有的心青年,夏天热了,会自己到茶叶店里,借着送水的交情,向老板讨一杯凉茶喝。或者在去理发时,跟又是老板又是客户的理发师讲讲价钱。
在蔡景华看来,这些东西才是心青年就业最宝贵的财富,他们学会了利用社会资源为自己服务,学会了规划生活。“以前老师教得再多都是程序化的,现在是活学活用,不断减少生活的障碍,最终又能工作,又能生活,又能交到朋友,每天都有新鲜感,很快乐,精神得到了满足。”
“工作最终应该是为了生活,要会享受生活,否则只能沦为一个机器,并不是成功的就业。”蔡景华补充,通过工作,心青年们带着一种从容跟自信,更平等地融入到了社会这个大熔炉里。
有一个很让蔡景华感动的小故事,有两个工作心青年,周末约在一起,买了火车票去蔡景华的老家玩,下车之后,两个孩子给他打电话,希望蔡景华推荐一下老家有什么好玩的地方。这让蔡景华讶异又感动:“他们凭自己的本事挣了钱,然后像每个普通人一样,享受社会的资源,享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享受美好的事物。所以就业只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过程,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要达到这样美好的一个理想,还需要很多行业、很多人的努力。对于在一线工作的崔明明来说,他最希望改变的是三个方面:
1. 心青年本身工作技能的提升。这就需要国家、学校、机构在职前教育上发力,在心青年步入职场之前,就为他们提供行之有效的职业训练,在生活自理、兴趣管理、安全意识、独立出行等方面打好基础。
2. 家长、就业辅导员、企业的观念转变。
要通过努力向企业证明,我们的孩子是受过专业训练,有一定劳动技能,是可以通过支持符合岗位要求的。心青年不是社会的边角料,不是人们可以忽略的一部分,他们能够通过某种行动产生自身价值。
3. 就业辅导员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以服务对象为主,就业辅导员为辅,通过工作流程分析,辅具支持来改变服务对象的不足项。
整理水票
赵志斌老师则希望行业从业者、家长能够具有“三心”:第一个是耐心;第二个是信心;第三个是爱心,有爱才能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