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并非毫无缘由,而是他们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来满足某种需求或寻求某种平衡。
比如:习惯性地玩口水,将手指放入口中沾取口水后再涂抹在手上、胳膊甚至桌椅上。还有一些类似“蝴蝶手”“转圈圈”等等。
采取以下四种策略进行应对,2个月内,孩子的这些特殊行为就已经得到明显的消退了。
一、巧妙阻断
当孩子沉浸于自我刺激行为时,家长或教育者可以迅速介入,通过肢体动作或语言提示来阻止行为的继续。这样的做法旨在减少行为被强化的时间、频率和强度。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将注意力从自我刺激行为上移开。当然,当孩子展现出恰当行为时,我们应及时给予强化,强化力度应与行为持续的时间成正比。
二、适当打断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明确找到导致孩子自我刺激的刺激源。针对这些明确的刺激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使孩子无法感受到这种刺激,从而减少相关的自我刺激行为。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截断方法会对孩子的肢体活动造成一定的限制,因此这一方法并非总是适用。例如,如果孩子因为喜欢黏腻的感觉而频繁玩口水,我们可以尝试为他们戴上手套,以减少这种刺激感。
三、适当替代
除了直接阻止和截断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为孩子提供其他能满足其刺激需求的活动。同时减少他们对自我刺激行为的依赖。每当孩子成功参与这些替代活动时,我们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以强化他们的积极行为。例如,如果孩子喜欢看重复机械运动,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万花筒或具有丰富视觉变化的光圈游戏;如果孩子喜欢黏腻的感觉,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肥皂水或橡皮泥等玩具。
四、让孩子闲不下来
最后一种策略是让孩子同时进行与自我刺激行为相冲突的其他活动。通过使孩子无法兼顾自我刺激行为和其他活动,我们可以让孩子“闲不下来”,没有机会去兼顾自我刺激的发生。例如,当孩子习惯性地搓手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参与一些需要双手协调的活动,如画画、拼图等。
如果以上的四个办法无效,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干预措施:
一、分析自我刺激行为的根源
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孩子自我刺激行为背后的原因。这可能与他们的感觉刺激需求、情绪调节需求或注意力寻求需求有关。通过观察和与孩子沟通(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他们的需求。
二、根据孩子的需求,巧妙应对
除了上述四种基本策略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更具体的方法来纠正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例如,为孩子提供替代的口腔刺激玩具以满足他们的口腔刺激需求;教授他们情绪管理技巧以帮助他们调节情绪;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亲子互动以满足他们的注意力需求;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
三、针对特定行为的纠正方法
针对孩子玩口水和将手指放入嘴巴的行为,我们可以采取监督和及时提醒的方式进行纠正。同时,为他们提供替代的口腔刺激玩具以满足他们的口腔刺激需求。针对他们将口水涂抹在手上并拍打桌椅的行为,我们可以使用积极强化法来鼓励他们表现出正确的行为,并引入其他手部活动以减少手部自我刺激行为的发生。
注意事项
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强迫孩子一次性改正所有问题,这样只会让他们的感官系统迅速崩溃,对他们的神经发育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