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性语言障碍发病原因目前尚无定论。有专家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也有专家认为是在大脑发育过程中,生物学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在孩子发育早期存在家庭心理环境、语言环境和教养方式不良等现象,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儿童语言能力发育迟滞。
判定一个孩子是不是患有发育性语言障碍,必须经过专家的诊断,否则绝不能给孩子贴上类似的标识。对这些儿童的治疗应以言语训练为主,而且越早越好。
对别人叫自己的名字没有反应,不懂怎么让你知道他是高兴还是烦躁。
不会做挥手、摇头之类的肢体语言,还不能发出一两个声母(比如p、b等)。
对“不行”和“再见”之类的词不明白或无任何的反应;会做的肢体语言(比如摆手、指东西等)还不到6种;会说的词不足1~3个。
连6~10个词都不会说;还不会用手指感兴趣的东西,比如天空飞过的小鸟或飞机。
不会回应简单的指令;不会假装和娃娃或自己玩,比如给自己梳头、给娃娃喂饭等。
不会把两个词连在一起;不知道常见家庭用具(比如牙刷、电话、筷子等)的功能;不会模仿别人的动作或学别人说话;不会按照要求指出身体部位。
即使自己家里的人也没人能明白他;不会说简单的句子,不会问问题,更不能让陌生人明白自己。
不会说短语;听不懂简短的指令;对和其他孩子交流不感兴趣;和爸爸或妈妈分开时特别困难。
经常不能把话说完整(比如不会说“回家”,只会说“回”)。
说话还经常结巴;基本上还是不能让别人完全听懂他说的话。
注意:
家长发现孩子语言迟缓,一定要尽早矫正,3岁是最佳治疗时机,3岁以后再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许多家长倾向于用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来安抚孩子,甚至特意下载语言学习、智力启蒙的应用软件。然而,这种单向的传授方式,无法与孩子形成有效交流,只是在被动地灌输。
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在于与家长及周围人的积极社交互动。因此,家长们应高度重视孩子的家庭互动环境,确保每天至少提供两小时的高质量陪伴。
担心孩子咀嚼困难而提供过于软烂的食物,会阻碍孩子口腔肌肉发育,进而影响语言清晰度。家长应提供适合咀嚼的食物,逐步增加食物质地,促进口腔肌肉锻炼。
孩子仅通过简单的指示和哼声,家长就能迅速理解并满足其需求,这种看似“心有灵犀”的默契,实则不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让孩子误以为沟通无需通过语言,从而降低了表达欲望。
部分家长说话速度过快,未给孩子留下足够的时间去“听—理解—回应”,导致孩子难以有效接收并处理信息。当孩子大脑与语言无法同步,进而可能引发口吃或不爱说话的问题。
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吐字不清、沾染其他口音或错误发音的情况。此时,家长需避免模仿或指责孩子,应以正确发音重复示范,孩子在无形中即可学会正确发音。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说话晚只是暂时现象,可以等等看。然而,不少孩子因此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导致语言能力未能及时提升,进而影响到认知、理解及社交能力的发展,这些不良影响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因此,建议家长在孩子12-18个月前,每年按时进行常规健康检查及发育筛查,以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
注:部分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