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使用教学策略:提升特殊儿童的沟通能力
在特殊教育实践中,提升特殊儿童的沟通能力是一个核心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者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儿童理解和使用符号进行有效沟通。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策略,并探讨它们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观察、等待及反应策略
这一策略属于结构化重复解释的一部分,目的是将儿童的随意运动转化为具有交流性的符号。教育者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对其行为作出反应,好像儿童已经做出了一个特定的手势符号。这种策略特别适合那些很少能自己发起活动的儿童,因为它能够增加他们引起他人反应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活动水平和沟通主动性。
对习惯行为的反应策略
这一策略是结构化综合沟通的一部分,适合那些能够自我发起活动,但活动非功能性的儿童。教育者通过了解儿童的兴趣和行为模式,将无功能的习惯性行为转变为社交型活动。例如,如果儿童喜欢摆弄手袋,教育者可以在这个行为发生时引导儿童学习“手袋”的手势符号。
建立一打破链条策略
这一策略通过构造一个活动链条并故意打破其中一个环节,激发儿童使用符号来解决问题。当儿童因为链条被打破而感到困惑或沮丧时,教育者会指导他们使用符号来继续活动。这种策略适用于不同活动水平的儿童,特别是那些需要依据自己的主动性来决定学习内容的个体。
对符号一触发的预期行为作出反应策略
这一策略基于教育者已经建立的框架结构,其中熟悉的活动或事件以特定次序发生,并有先兆信号。当儿童开始表现出对即将发生事情的理解时,他们的预期反应就会被用于新符号的教学中。例如,如果儿童对“工作”符号有反应,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教授与工作相关的其他符号。
结论
特殊儿童的符号使用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对个体差异的深刻理解。通过上述策略的应用,教育者可以帮助儿童将随机行为转化为有意义的符号,从而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这些策略的成功实施,不仅可以增强儿童的社交参与,还能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和自我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