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社会认知能力,包括个体是否能理解他人当前心理状态的能力。
认识到不同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有能力将自己与他人的心理状态区分开来,以及将行为归因于心理状态的能力。
心理理论障碍是目前探讨孤独症核心障碍的理论解释之一。
国内外研究均发现,孤独症儿童存在着明显的心理理论缺陷,他们完成一级错误信念任务的通过率为15 %到69 %。
在儿童阅读过程中,心理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心理理论能够助力儿童从宏观的阅读观的建立、元认知阅读策略的使用、故事情境模型的构建。
到微观具体的短语、句子、语篇和多文本的理解等能力的提高,这些证据揭示了心理理论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
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的缺陷可能导致他们在整体理解语篇信息、整合篇章主题、把握故事中人物关系及心理状态方面存在困难,从而对阅读过程造成障碍。
弱中央统合
弱中央统合理论是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认知领域缺陷的一项重要理论。它解释了孤独症个体在认知领域既保留一定的能力,又存在明显缺陷的现象。
该理论提出,孤独症在认知加工时,对信息的处理是局部而片面的,他们过分关注事物的部分而忽视事物的整体情况。
由于孤独症儿童的弱中央统合能力,他们难以进行整体加工,对事物的认知局限而机械。
因此,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在阅读文本时难以联系相关的上下文信息,他们可能记得一篇文章的细节,但不能陈述故事的主要思想或目的。
在一项关于推理加工的研究中,国外学者Norbury和Bishop研究发现,高功能孤独症个体在阅读后回答需要推理的问题时存在不足。
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弱中央统合能力,无法结合上下文整体理解文字材料,过度关注文章的局部。
有研究表明,高功能儿童在回答阅读短文后的推理理解问题时,有66.7%的问题回答错误。
在一项推理任务中,测量了孤独症儿童的平均阅读时间和对阅读问题回答的正确率,并记录了受试者阅读时的眼球运动,眼动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孤独症儿童在阅读时花更多的时间注视文本,产生更多的注视,并产生更多的回视。
由此看来,这些类似研究的结果表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能够理解文本中词汇的含义,但在阅读时,他们受弱中央统合能力的影响,无法整合上下文线索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从而影响其理解语篇的含义。
执行功能缺陷
执行功能包括工作记忆、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和自我监控等多种成分,由大脑前额叶控制,与多种认知过程息息相关。
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孤独症个体存在着执行功能困难,他们在此障碍上表现更明显且障碍范围更加广泛。
也有研究者发现,执行功能损伤是孤独症个体核心障碍的理论解释之一。以往研究发现,在执行功能中,工作记忆、抑制控制、认知灵活性这三方面与儿童阅读过程关系密切。
工作记忆方面,工作记忆是大脑暂时储存信息并对有限信息进行加工的记忆系统,它体现出个体在短时间内存储信息并进行加工的能力。
工作记忆的损伤会使儿童在储存、加工信息时能力不足,从而影响阅读过程中对整体篇章信息的处理。
抑制控制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抑制无关想法、信息,防止无关信息影响正在进行的认知加工。
儿童阅读时若抑制能力不足,便会不断受到无关因素的影响,从而大大降低阅读效率。
认知灵活性是指个体可以根据情景的不同自如地调整,灵活切换来适应不同情况。
儿童在阅读时需要协调有关知识来帮助理解,认知灵活性的缺损会影响儿童的这一加工过程,并且同时会影响儿童的元认知能力。
词汇加工相关研究
在儿童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语言的习得至关重要,而词汇在其中的关键地位不言而喻,儿童词汇量丰富及词汇理解能力良好是儿童词汇掌握及语言水平发展的标志。
在词汇理解过程中,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对词汇进行加工处理,最终获得词汇的含义。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孤独症儿童的词汇加工能力进行了研究。但查阅相关研究发现,这些词汇方面的研究存在不一致的结果。
一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孤独症儿童的词汇加工能力发展良好,具有与典型发展儿童相当的词汇理解水平。
在词汇量方面,不少研究者进行了考察,国外的相关研究以及PPVT词汇测试显示,孤独症儿童词汇量丰富,研究者甚至发现,孤独症读者的词汇量高于平均水平。
在国内研究中,有学者发现高功能孤独症个体的词汇量可以达到一般水平,并且随年龄的发展不断增加,有研究者设计实验考察了孤独症儿童识别同形异义词的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可以正确地识别出同形异义词。这表明,部分汉语孤独症儿童具有一定的词汇识别能力。
另一方面,在关于孤独症儿童词义理解的研究中发现,孤独症儿童在理解词汇时存在障碍。
孤独症儿童在语义理解中存在障碍,他们难以理解表达情绪情感及描述个体心理状态的词汇,在对上位概念的理解上也与典型儿童存在明显差距。
在国内研究中,相关学者们设计了系列测试考查孤独症儿童的词汇水平,他们选 取了汉语孤独症儿童进行探索。
研究结果显示,与典型发展儿童相比,孤独症儿童的词汇广度和词汇深度方面不存在差异,但由于思维刻板性、理解词汇时语音知觉优先等原因。
孤独症儿童在理解词汇时单一片面,并且有泛化的现象,对词汇的理解不准确。
还有学者特别研究了孤独症儿童的名词词汇理解能力,发现孤独症儿童在理解名词时对词义掌握不准确,表达能力不足,与典型发展儿童有较大差异。
孤独症儿童难以理解抽象词汇。在词汇层面的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出,国内外相关研究存在不一致的结果。
部分研究者认为,孤独症词汇理解能力与典型儿童能力相当。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孤独症儿童的词义理解存在缺陷,与典型儿童差距较大。
句子阅读相关研究
在言语理解中,“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语境的最小单位,语篇的写作以句子为核心展开。
在一些句子阅读的研究中,孤独症和典型发展的成人的文本加工具有相似性。但是,在孤独症儿童的文本加工中,表现出了较差的整体阅读理解能力。
在以孤独症成人为被试的研究中,来自歧义句研究和其他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成人孤独症个体在部分句子水平的语义加工能力上与典型发展个体相似。
有研究发现,孤独症大学生在句子阅读中表现出了词频效应,且对于歧义句加工的研究指出,孤独症成人读者和典型发展的成人没有显著差异。
另几项研究也表明,孤独症读者也表现出了与典型发展成人类似的预测性效应,孤独症成人在反语加工、反事实加工、同指现象加工等高水平的阅读任务中,与典型读者之间存在很多的共性,差异性较小。
但同时,在句子加工中,也发现了孤独症与典型发展人群的差异,成人孤独症读者在加工觉察不合理性时,孤独症成人要显著晚于一般成人。
在以孤独症儿童为被试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他们较差的整体阅读理解能力,孤独症儿童在理解句子中比较复杂语法时出现困难。
在完形填空任务中,孤独症儿童所填的词汇符合语法,但不符合语义,体现出他们难以整合语境信息的特点。
孤独症儿童和典型发展儿童相比,在理解被动句时出现困难,孤独症儿童难以理解“把字句”与“被字句”,当出现“主谓宾”形式的句子时,孤独症读者难以分辨哪个名词是动作的发出者。
不管是主动句还是被动句,他们都会选择第一个名词为动作的发出者,而不是根据语义选择,因此体现出孤独症读者难以运用语义原则进行理解,表明孤独症儿童在语义加工中存在困难。
英语中存在同形异义词,有些词汇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词意的现象。
据此,国外的学者们通过同形异义词义务考察了高功能孤独症读者的阅读能力,发现他们不能根据文章的情景读出词语正确的发音。
由于不能完全理解语义,孤独症读者会选择单词的常见发音,而不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选取适当的词汇读音,这表明,孤独症阅读者难以利用语境信息做判断。
在一项词句综合研究中,孤独症读者的单词识别、非单词解码以及阅读文本的准确性都在平均范围内,但阅读理解能力有所下降。
有研究显示,在6-15岁孤独症学生样本中,65%的个体显示阅读理解技能至少比平均值低一个标准差,而38%的个体显示阅读理解技能比平均值低两个标准差。
此外,许多孤独症儿童还会表现出“理解能力差”的阅读特征。
但是孤独症儿童能完成简单信息的加工,例如:识别字词、口语词汇表达等,不过当他们面对复杂的信息加工任务时便表现出明显的落后。
研究者认为这体现出在孤独症读者阅读过程中,他们的简单机械和程序性语言技能与复杂的语言理解和表达技能是分开的。
国内研究
孤独症学生在阅读后回答阅读理解问题的正确率显著落后于典型发展儿童。孤独症儿童在加工复杂句子时明显存在障碍,同时他们不易理解
抽象语义,这都证明弱中央统合能力对孤独症儿童阅读的影响。
由研究人员探索了7-12岁孤独症学生语篇阅读过程中连贯推理加工的的点,发现孤独症儿童无法将背景知识整合到当前文本表征结构中。
由于孤独症儿童在理解语义过程的过程中采用了更加机械的编码策略。从而导致他们在阅读时只能完成简单的信息加工任务。
句子阅读研究中,句子违背范式是一种经典范式。句子违背范式的原则是,通过改变句子中一个字或一个词,使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与文本的内容发生冲突。
在句子中,违背的信息会让读者感到困惑,违背的句子与正确句可以比较出不同的读者所具有的的不同阅读模式,从而考察不同的阅读理解水平。
多年来,这一套标准已被应用于多个的阅读理解实验中,并且汉语的研究证实,这一方式在汉语实验中是可行的。
与传统反应时实验截然不同的是,这一方式通过与整体语境违背的信息可以清楚地反映不同加工水平的特征。
由上述几项研究可以看出,孤独症儿童在句子阅读方面存在明显缺陷。部分孤独症儿童虽然具有一定的词汇掌握能力,但在涉及句子及篇章层面的阅读时,孤独症儿童存在障碍。
这些儿童具有矛盾的阅读模式,一方面,他们表现出良好的单词加工能力。
另一方面却在句子理解中表现出困难。在对儿童句子阅读能力进行考察时,可采用句子违背范式,能更清晰地反映出儿童的阅读水平。
阅读的眼动研究中常用的指标
人的某些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观测个体的眼动模式来推测。眼动仪是一种记录眼睛运动情况的工具,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研究视觉信息处理过程。
眼睛运动记录技术现在是一种普遍的方法,国内外有大量研究通过采用眼动仪实现,它可以记录读者阅读过程中的实时认知过程。
眼动仪通过结果记录中的眼动指标,反映不同的心理意义。
时间维度中的眼动指标主要有单一注视时间,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等。而空间维度的眼动指标有眼跳距离,注视位置,跳读率等。
眼动研究的特点
眼动记录方法可以给研究者提供对在线加工过程的直接观察,即在参与者阅读文章时监测他们的眼球运动。
正如国外研究人员Rayner所解释的,阅读过程中的眼球运动可以提供关于理解过程的有用信息。
有三种眼球运动对每时每刻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扫视、注视和回视。初级阅读者在阅读时注视时间长,注视次数多,扫视距离短并且回视次数多。
随着读者技能的提高,眼跳距离加大,回视次数减少,注视时间会变短。
然而,对于阅读能力差和有阅读障碍的人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相比正常发展的、熟练的读者,他们的注视时间会更长,眼跳距离短且有更多的回视次数。
综合以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分析发现,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孤独症儿童保存着词汇理解能力,他们在词汇量测验中表现突出,但孤独症儿童无法完成句子、篇章理解任务。
研究者认为,他们解码能力良好但言语理解能力缺损,表现出简单加工能力与复杂加工能力的分离。
如果可以利用孤独症儿童解码能力良好的优势,在教育策略中长善救失,帮助儿童提升言语理解能力,就能获得更好的干预效果。
但这一阅读模式是否符合汉语语境下的孤独症儿童,还需要实验研究进行验证。
因此,研究人员从词汇识别及句子理解两方面设计实验。首先对一年级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掌握情况进行探究,以期能为孤独症儿童词汇理解能力的教育与干预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
通过对国内外孤独症谱系障碍阅读研究的回顾及目前孤独症儿童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
第一,在词汇识别方面,中外研究存在不一致的结果,一部分研究认为孤独症儿童词汇识别存在障碍。
而另一部分研究认为孤独症儿童词汇识别能力良好,因此,汉语孤独症儿童的词汇识别能力需要进一步验证。
第二,在句子阅读方面,国外研究大多集中于孤独症青少年及成人,且在简单句的研究中没有发现差异,差异主要存在于涉及推理理解的句子中。
而汉语不同于拼音文字,汉字作为表义文字,形义之间联系密切,并且同音字居多。因此汉语孤独症儿童的阅读模式可能与英语不同,阅读障碍的形成原因也有待探究。
第三,目前,在国家大力促进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教育政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儿童选择融合教育的形式,融合教育成为主要的接受教育的方式。
第四,在儿童学业发展中,阅读能力对学业适应至关重要。
尤其对孤独症儿童来说,阅读能力不仅影响各科课程的学习,还会对儿童言语沟通、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第五,如今,国内关于孤独症患者阅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年龄角度看,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学龄前儿童或成人群体。
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儿童进入普通中小学学习,儿童的阅读障碍需要得到关注。
研究者希望通过寻找孤独症儿童阅读问题的关键所在,发现汉语孤独症儿童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孤独症谱系儿童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文章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