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常表现为社交兴趣缺乏,情感淡漠,对适龄的游戏活动不感兴趣,缺乏关注。有些孩子仅沉迷于少数几项活动,活动过程中缺少与他人的交流。
还有些孩子想参与其他孩子的游戏或活动,但由于行为举止怪异,参与活动的方式很难被接受,而遭到了其他孩子的排斥。所以如何培养自闭症儿童社交能力,是首当其冲所要面对的问题,那么,有哪些前提条件呢?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重培养和发展自闭症儿童的交往动机,让孩子逐渐理解交往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要有交往的需求、交往的兴趣。
有些孤独症孩子会表现出想要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意愿,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交往动机。尽管接下来的游戏活动可能并不顺利,但想与同龄孩子进行游戏的这个动机,会让孩子迈出参与同龄水平社交活动的第一步。
在相关的家庭干预活动中,家长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环节,并给予孩子适当的辅助,帮助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这将有效地帮助孩子强化交往动机的形成。
家长还要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初步理解现阶段应掌握的交往规则。比如:理解和遵守适龄的游戏规则,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及社交礼仪。
比如:进行购物活动,要知道购物的场所,购物的基本流程(包括列购物清单、按清单选择商品、去收银台付款等)。购物过程中应使用的一些礼貌用语。比如:进电影院观影时,应该按照影票上标注的位置入座,观影过程中不可以大声喧哗等等。
从情境实践教学出发,提高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可以完善孩子的社会属性,让孩子的社交行为变得更加有意义,从而达到改善和提高其生活质量的目的。
培养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还应使孩子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掌握相应的交流工具。孤独症孩子往往不会通过语言或正确的肢体语言沟通,而是通过一些看似古怪的行为(如中指指物、发出莫名其妙的声音等)来表达。
孩子的需求无法满足时,还会通过不良的情绪行为宣泄。因此,家长可以抓住孩子不当表达和表现出不良情绪行为的机会,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沟通。
只有建立了明确的自我意识,孤独症儿童才能理解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为后期学会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奠定基础,从而使社交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家庭康复干预中,家长可以设计一些相应的活动来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比如:帮助孩子做自画像、布置自己的居住空间、管理个人的物品、认识并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等。
训练前的自画像中没有眼睛,没有身体,没有胳膊,手是直接长在腿上的。有些孩子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好,但从画中可以体会到孩子的自我意识是非常差的。
在日常表现中,孩子也的确存在集体活动参与困难,社交能力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其他能力。可以通过照镜子和对自己照片的描述练习,让孩子画出图画。
孤独症儿童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行为管控能力,以保证社会交往活动的正常进行。
很多孩子都有一定的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暴露在集体环境下,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及集体活动,那么孩子就很难为集体所接纳,这也是很多自闭症儿童无法正常入园入学、接受常规教育的重要原因。
因此,调节个人情绪、管控个人行为是孩子能否顺利实现和继续社会交往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尽管随着孩子认知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显著的发展,但家长及康复工作者仍应尽早重视这方面问题,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及早干预。
以上就是培养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的前提条件,需要指出的是,社交能力的培养是自闭症孩子进入学校接受融合教育、进入社会获得工作的基础,家长朋友们要充分重视起来。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社交活动有很大区别,家长可以结合孤独症儿童的实际发育水平,为其选择合理的适龄的社交干预活动,帮助他改善社会交往能力,便于更好的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