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觉的定义与分类
知觉是理解由感觉器官接收的信息的过程。有机体对事物的感知主要依赖两方面:一是刺激的物理特性,二是有机体组织信息的方式。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具有各种物理特性。例如,视觉刺激具有大小、形状、颜色、明亮度和空间关系等特性,而听觉刺激则具有频率、响度、声音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等特性。经过信息加工,不同物理特性的外界刺激会获得不同的意义。
感觉信息的组织依赖于有机体已储存信息的性质和数量、概念系统及认知发展水平等。当有机体遇到熟悉的刺激时,会将接收的信息与已储存的同类信息作比较,从而认识这个刺激;当遇到不熟悉的刺激时,则将接收的信息与已储存的最接近的信息进行比较,试图辨认这个刺激。
按照接收信息的感觉器官不同,知觉可以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触知觉、味知觉、运动知觉等类别。但在教学和评估中,通常重点放在视知觉和听知觉两方面。
二、动作的定义与分类
动作是由身体肌肉控制的运动,包括精细动作和大动作两大类。精细动作指由身体的小肌肉控制的运动,如写字、绘画、剪纸、拧开瓶盖和粘贴等。大动作则由身体的大肌肉控制,包括行走、跑步、跳跃、投掷和攀爬等。
三、知觉与动作的统合
在许多情况下,知觉和动作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接收外界信息后,通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进行加工,并根据需要做出适当、完整、有组织的动作反应。有机体将信息的知觉转变为动作反应的能力称为知觉-动作统合能力。将输入信息的知觉与动作输出协调起来的基本心理过程包括视知觉-动作(眼手协调能力)、听知觉-动作、触知觉-动作的统合等。如果有机体无法将输入信息的知觉与动作输出协调起来,则会出现知觉-动作统合失调。
四、评估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活动需要知觉和动作技能。例如,横穿马路时看到红灯应停止脚步;听到别人打招呼需回应。在学校里,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学拼音、写字、跳绳、打乒乓球等也需要这些技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人可能存在知觉和动作技能的缺陷或不协调,给生活和学习带来困难,因此需要通过评估和训练予以补偿。
早在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魏太默、考夫卡和科勒(M. Wertheimer, K. Koffka & W. Kohler)就开始研究人类的知觉规律。不过,最早将知觉和动作研究应用于评估实践的是戈尔茨坦、沃纳和斯特劳斯(Goldstein, Werner & Strauss)及其追随者。20世纪20年代,戈尔茨坦研究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脑受损的士兵,发现有脑损伤的人表现出谨小慎微、保守、图形-背景混淆等特征。30年代,沃纳和斯特劳斯研究因车祸、枪伤及类似事故导致脑损伤的成人,也发现了一系列能将脑损伤患者与普通人区分的行为特征。
受他们的影响,一些学者开始编制和使用知觉、动作或知觉-动作统合测验来诊断脑损伤患者。后来,沃纳和斯特劳斯的同事及学生如柯克(S. Kirk)、克鲁克香克(W. Cruickshank)等逐步将研究兴趣转向那些没有脑损伤却表现出学业不良的儿童,知觉、动作和知觉-动作统合测验因此被用于诊断学习障碍儿童。
近年来,不少研究发现,虽然知觉、动作和知觉-动作统合失调与学习障碍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但相关程度非常低。这些研究结果使得人们将此类测验用于评估学习障碍儿童的热情有所减退。不过,一些学者认为,知觉、动作和知觉-动作统合能力的评估和训练仍然非常必要。一方面,它对部分因知觉、动作或知觉-动作统合失调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儿童有一定补偿作用;另一方面,这些能力是儿童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如果存在缺陷,也需要尽早实施干预和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