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动性差
2、句式简单,语言内容质量差
3、只在特定的环境跟特定的人说
小宝是一个五岁的存在言语障碍的孩子。当他想吃苹果的时候,会直接跑向苹果。这个时候孩子的妈妈会提前阻止,然后问小宝“你想吃什么?”小宝每次都会独立清晰的说出“我想吃苹果”。但是如果没有妈妈的提问,小宝每次想吃苹果依旧会直接跑过去自己拿。
我们从这个例子中可以发现,小宝虽然能简单的提要求,但是属于被动的。妈妈不提示小宝他并不能自己主动的进行提要求。可能有的家长认为在家中孩子自己想吃就自己拿呗,不说就不说了。但是这如果是在学校呢?如果是在集体环境中呢?孩子需不需要主动的跟老师提出自己的需求并征求同意呢?
小康是一个四岁的孤独症孩子,存在言语障碍问题,平时生活中也可以主动地提出自己的需求,但都是一些句式很短,内容很简单的要求。比如“我要xxx,给我xxx等”。
从这个例子中看出,小康虽然可以有一些主动性的语言,但是我们发现都是一些句式简单的,语言质量差的。如果这时候桌子上有两个苹果,一个大一个小。小康现在提要求“我要吃苹果”那么我怎么能判断小康是想吃大的还是小的呢?比如在桌子上有个苹果,椅子上有个苹果,柜子上有个苹果。那仅通过小康的“我要吃苹果”我们怎么能够知道他到底想吃哪个苹果呢?
仔仔是一个五岁的孤独症孩子,在熟悉的爸爸妈妈面前主动语言很多,并且可以很好的表达自己的需求,语言长度和质量也很高。但是在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面前,孩子闭口不言,甚至有人怀疑孩子是不是哑巴。
这个例子中,孩子出现的问题是对于环境和人的泛化能力差。生活中很多孩子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本身能力不错,但是因为家长忽视了语言在生活中的泛化和应用,所以会导致孩子的能力在生活中表现不出来。
当孩子开始有一些需求性语言表达后,可能家长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语言一直处于被动式的,主动性的很少。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家长的提示和辅助太多了!
当你发现孩子想吃一个苹果的时候,大多数家长第一反应就是走上前去询问孩子“你想吃什么?”然后接着给一些口型或者语音的提示“我想吃苹果”。
那我们设想一下,孩子每次语言表达都是这种提示辅助特别多的话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不提示的话孩子可能直接就不说了,直接自己把想要的拿走了。但是不要忘了东西是无法自己动的,而人是灵活的。你完全可以将孩子想要的东西放到他能看到但是够不到的地方,迫使孩子必须寻求你的帮助。
所以想提高孩子的语言主动性,你首先要迫使孩子必须要寻求你的帮助,其次就是最最最重要的:不要问!
如上所说,家长总喜欢问:吃什么?要什么?玩什么?等等。
孩子长期在这种提示和辅助下进行需求性的语言表达,会造成提示辅助依赖。
我们如果想让孩子的语言在主动性上有提高,那么首先要从对口儿相声变成单口相声。也就是闭上你的嘴,别问,而是让孩子主动来找你。
有人会说,不提示不辅助的话,孩子就不知道怎么说啊。记住,我刚才是让大家别问,而没说不让大家辅助,因为辅助是可以逐步撤销的。如果你已经知道孩子想要的东西或者活动是什么,那么首先你要做的就是用尽办法让他主动的来寻求你的帮助,然后控制住你的嘴,别问。接下来的辅助是可以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直接语言辅助(有仿说基础),语言辅助从全语言提示到半语言提示再过渡到口型提示直至撤销。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桌面上,如果想提高孩子的语言主动性,都需要贯彻这个原则。
有人说,说的内容多代表质量高。
真的是这样么?
如果我说“啊失联飞机撒设计费撒施分是的撒李开复哈市......”
内容不少吧?你能看懂我说的是什么意思么?
这质量高么?
言语质量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符合场景并能真实表达自己需求和情感。不要词不达意,本来想吃雪糕却说成了想尿尿。
2、语法结构基本正确且完整。语法结构就是常见的主谓宾定状补。想吃苹果不能说成“苹果想吃我”。语序必须要正确,结构尽可能的要完整。
3、能运用多种词性来精确表达自己意愿和想法。比如桌子上有两个苹果,一个大一个小。如果孩子不能说:我想吃大的苹果,那你怎么能确定他到底想要哪个呢?
很多孩子即使有比较主动的语言表达,也会出现语言内容单一简单,不能提更加精准的要求这个问题。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然后将认知在生活中做泛化,六岁以前孩子需要习得的认知概念有因果概念,物体恒存概念,物概念,颜色概念,形状概念,比较概念,顺序概念,数概念,空间概念,时间概念,逻辑思维。
有了基础的认知能力后,我们就要把这些认知内容填充到孩子的语言表达中,扩充孩子对于叙述性语言的理解,提升语言表达的复杂度与完整性,语言的清晰度以及流利度,让孩子的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复杂。
其次具体是怎么做呢?记住,一定是环境要和强化物匹配!
这其实并没有一个界限,在孩子学会叫妈妈、爸爸时,这时我们也可以去过渡让孩子主动叫妈妈和爸爸,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一个细节,要结合人物照片或者是一个情景,如果是在家庭中训练的话,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环境,不能凭空的去让孩子说。要注意一个量的积累,孩子只有大脑里面有一定的词汇量了,并且咱们平时做的时候也是结合这个情景去做的,所以只要量积累到了,孩子再到这个环境中时便会自己去表达,当然也就是咱们所说的主动性语言的激发。
比如:孩子已经基本掌握了基础的名词、形容词以及方位词。那么你准备一些孩子喜欢强化物。
你需要提前将环境布置好。比如:桌子上有两块儿大的奥利奥和一块儿小的奥利奥,桌子上一块大的奥利奥在一个红色的盘子里,一个在绿色的盘子里;小的在一个黄色的盘子里。柜子上也有两块儿大的奥利奥,一个被扣在透明的玻璃杯里;一个在倒扣的透明杯子底上。
那么这时候你就可以将孩子假装不经意的带到这个场景中,孩子看到他喜欢的奥利奥一定会双眼发光,然后想吃。
第一步:把孩子想说或者应该说的话说出来,让孩子模仿,孩子仿说了就满足孩子的要求。
家长(示范说出):吃饼干
孩子(模仿说出):吃饼干
家长:奖励孩子一小块饼干
第二步:根据孩子的反应再由全示范改为半示范。
家长:(拿着饼干)吃饼......
孩子:(接词)干
家长:奖励孩子一小块饼干
家长:(拿着饼干)吃......
孩子:(接词)饼干
家长:奖励孩子一小块饼干
家长:(拿着饼干不说话)
孩子:(主动表达)吃饼干
家长:奖励孩子一小块饼干
以上就是从完全语音示范过渡过孩子主动表达的步骤。依照以上方法逐步让孩子自己说出我们教过他的词或短语,培养孩子通过说话得到物品。
给孩子食物不要把一整块或一整包都给孩子,每次一小块,这样孩子没吃饱才有想要吃的动机,有了要吃的动机才有可能克服惰性跟着我们仿说,一块饼干至少可以分为6次吃完,这样孩子练习的次数和机会才能增加。一旦当孩子被几块或一包食物满足之后,他就很难配合我们进行语言训练,此时就需要更换强化物。
利用孩子的需求动机创造需求情境。比如:把强化物放在孩子能看见但够不着的高处、放在孩子打不开的透明盒子里、带锁的抽屉里等,孩子想要又没办法得到必定会产生沟通动机,此时要求他用语言提要求。
设置错误的状况引发孩子纠正。如孩子想吃苹果然后你给他一香蕉,引导孩子说出“不”,“要苹果”“不要”等等。
成对的物品或者进行某项活动必须的物品只呈现一部分,无法进行的时候引发孩子要求另一部分,比如给拼图时只给一块,让孩子主动索要其它的部分。孩子想画画了,只给他纸,他就会产生要笔的动机,此时,要求他说出“笔”。
把正在进行的活动暂停,引发孩子要求后续活动。例如:先给孩子吹一次泡泡,暂停、等待(期待地看着孩子的眼睛),孩子还想要产生沟通动机的时候,示范说“泡泡”,孩子仿说“泡泡”后马上再吹泡泡,这样重复练习几次后,大人不再说话而是看着孩子,此时,孩子常常会主动说“泡泡”。
来源:24小时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