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自言自语如何干预?
4岁的自闭症儿童涛涛家里有许多玩具,但他总爱抱着一个毛茸茸的小熊,从来不动别的。妈妈用过各种方法,在他的眼前演示怎样玩别的玩具,想引起他的兴趣,比如扔球、敲音乐琴、搭积木……但他看都不看一眼。妈妈拿起某个玩具递给他时,他就把它推开。他总是自己摆弄玩具小熊,自言自语地说“吃饭了”“一起玩”“摔倒了”“滑滑梯”……当有人从他手里把小熊拿走时,他就伸出手说:“给你,给你。”
自闭症儿童自言自语如何干预呢?
自闭症治疗师对涛涛的行为进行了功能分析,假设涛涛每天总是抱着同一个毛绒玩具,并说同样的话,而对其他玩具都视而不见,那么这种行为的强化物应该是他的某些感官在行为发生时得到的愉快感觉。比如手触摸到毛绒玩具时的质感,重复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带给自己的听觉刺激,拿着毛绒玩具时做出的重复性动作……
为了验证这一行为的功能假设,老师连续一周做了行为记录量表,并进行了评估测试,比如变换外形一样而材料质地不一样的小熊,记录涛涛每次玩要时出现的语言和动作的频率……通过记录发现,他对玩具小熊的材料质地的选择非常苛刻,只挑选他平日里玩的那种材质,而对用其他材料制作、外形一样的小熊,摸一下就会推开。每次玩耍时所说的语言也很简单,只有“吃饭了”“一起玩”“滑滑梯”“摔倒了”“小熊摔倒了”这几句。玩耍时的动作也非常固定,比如把小熊平放后再拿起来,说“摔倒了”,平推着小熊说“滑滑梯”,拿着小熊抖一抖说“一起玩”。由此可知,涛涛只玩这只小熊,是由感官刺激引起的刻板行为。
兴趣面狭窄、行为重复刻板是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之一。对于涛涛用同一种模式、只玩一种玩具、寻求感官刺激的行为,可以用功能替代的方法,塑造他对其他物品的操作能力,扩展他玩玩具和物品的种类,增强他的兴趣,提升游戏能力,促进语言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一、找到功能相似的替代行为。
老师参与涛涛的活动,和他一起玩小熊,并引导他到一个滑梯旁边玩。当老师拿到小熊时把小熊沿着滑梯的扶手自上而下地迅速滑下,并说“滑滑梯了”涛涛也不由自主地附和着说“滑滑梯”。一瞬间,小熊自上而下滑到了涛涛手里。涛涛非常开心,把小熊递到老师的手里,看着老师说“滑滑梯”。老师马上接过小熊,重复以上动作,涛涛非常开心。这样的活动让涛涛充分体验到与人互动的快乐,“滑滑梯”的语言也有了实际的意义。之后,他只要说“滑滑梯”,就会拿着小熊主动找老师一起玩。
二、在游戏活动中增加互动式语言
当涛涛熟悉了“滑滑梯”活动后,我们可以把小熊放在高处,问涛涛:“要滑吗?”教他说“滑”,只要他说“滑”,就立即把小熊滑下,让小熊落到他的手里。然后再加入不同的语言指令:滑到手里,滑到头顶上,滑到胳膊上,滑到肚子上……变换各种不同的游戏规则,比如数1、2、3,当数到3时滑下来;说不同的词,说到某个单词时就滑下来,比如说“请小熊下来吃面包”,当说到“面包”时,滑下小熊;或角色转换,说“涛涛拿着小熊”,涛涛说“我拿着小熊”。